媒体报道

用户活动

华视指数

“中国电影新征程2018”论坛举办,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趋势2018.04.11 来源:捷成华视网聚 作者:

2018年4月20日下午,“中国电影新征程2018”论坛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成功举办。捷成华视网聚副总裁金永全受邀参与2018年中国电影新征程·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特约活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趋势”论坛讨论。

 

“中国电影新征程”论坛今年已经是第四届,本届论坛由《华语电影市场》杂志和容艺传媒联合主办,邀请参与论坛讨论的嘉宾包括:华狮电影娱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资深制片人、特效总监蒋燕鸣,复星影视集团执行总经理陶云逸,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中国区总裁叶禾卿,捷成华视网聚副总裁金永全,天空之城影业创始人兼CEO路伟,中国电影导演、编剧郭柯,演员、新生代导演赵汉唐,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刘开珞,灵河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白一骢,淘梦创始人&CEO阴超。

 

论坛首先由《华语电影市场》创始人、光延传媒总裁、制片人王彧对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进行了年度总结。

 

(《华语电影市场》创始人、光延传媒总裁、制片人王彧)

 

《华语电影市场》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电影产业人士、聚焦华语电影市场的英文杂志,杂志与国际A类电影节展开合作,覆盖包括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美国AFM、香港、上海、北京等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市场,致力于推动中外电影产业的交流互动和华语电影的发展。

 

王彧以大量详实的数据解读了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观影人次、放映场次等基本情况,指出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影片类型多元化的趋势,以及近年来引进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王彧提到,2017年的三部高质量艺术影片《二十二》《冈仁波齐》《七十七天》获得过亿票房令人鼓舞,它们如何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和成功,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话题。

 

根据过去一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论坛设置了两个主要话题:“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趋势”和“中国电影大浪淘沙——内容为王”。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趋势

 

主持人:

 

《华语电影市场》创始人、光延传媒总裁、制片人王彧

 

嘉宾:

 

华狮电影娱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资深制片人、特效总监蒋燕鸣

 

复星影视集团执行总经理陶云逸

 

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中国区总裁叶禾卿

 

捷成华视网聚副总裁金永全

 

在“中国电影国际化趋势”板块,主持人王彧与嘉宾讨论了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嘉宾蒋燕鸣拥有丰富的海外发行经验,2010年亲自创建华狮电影发行公司,参与海外发行《非诚勿扰2》《建党伟业》《心花路放》《桃姐》《夏洛特烦恼》《老炮儿》等110部电影。蒋燕鸣指出,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票房不高,并不是个别现象,在北美电影市场,所有来自非英语国家的海外电影都会面临票房“惨败”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北美观众不习惯观看带字幕的外语影片。

 

蒋燕鸣:海外发行难成主业,但很有希望

 

做海外发行是我的情怀,我没有把这个业务当作主业,为什么它成不了主业?在海外尤其北美,由于观众观影习惯不同,我认为英语以外的语种,像西班牙语、印度语、华语,只要不是讲英文的影片,基本上成不了北美市场的主流影片。

 

但海外有上千万华人,我们可以拓展在海外的华人观影市场,所以我们发行华语电影的目的完全是丰富海外华人的娱乐生活,并没有把它当做真正的商业的运作,因为它不可能做大,很多人都看到媒体报导中国电影在海外上映如何“惨败”,其实不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包括印度的影片,在美国放映都是“惨败”的。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海外的观众与中国观众不同,中国观众是非常喜欢看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影片,不喜欢配音,观众觉得配了音可能情绪都变了味。而美国或西方观众反而不喜欢看带字幕的电影,觉得看字幕影响自己看画面的视觉效果,这是不同观赏习惯的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还是有希望的,我印象中近几年在北美成绩最好的华语影片票房能达到600万美金,如果说华语影片在北美市场能卖100多万美金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表现了,所以我们讨论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发行时不要自卑,票房少并不意味着影片的收益不好,美国市场是按照单屏来计算的,像我们发行的《老炮儿》、《芳华》,一个影院的一块屏幕最高能卖30万,实际上好莱坞的影片都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

 

(华狮电影娱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资深制片人、特效总监蒋燕鸣)

 

两年前我们在德国发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德国最大的院线都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我们上了9块屏幕,虽然只上4天,但上座率达到了80%以上,比一些好莱坞的电影还要好,明明可以卖钱,但因为不是德语片所以只能上4天。在中国的数据也是如此,发行比例越小,上座比率反而越高。

 

陶云逸:复星进入影视行业以国际化投资为主

 

复星影视集团进入影视行业属于跨界,因为复星是投资起家的、并具有全球投资能力的企业。在整个集团的国际化过程中,通常我们会进行海外市场资源的匹配,然后再把资源带到中国来。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影视行业的时候,仍然使用这种办法。最开始是通过两个标的引入中国市场,国外的通过博纳帮助它上市。复星在这块的打法以国际化投资为主。

 

(复星影视集团执行总经理陶云逸)

 

第二,长远考虑的角度来看,复星属于跨界,怎样“弯道超车”集聚产业能力?基本是通过投资的方式,要对行业有理解。通过产业投资,第二阶段进行资源整合,第三阶段是复星比较擅长的阶段,以往在其它行业都要“传、帮、带”,在影视行业仍然争取一贯的操作,复星是2013年进入这个市场的,还有很多需要向行业专家多多学习的地方。

 

金永全:通过新媒体领域引进更多国外优质影片

 

捷成华视网聚副总裁金永全介绍了如何通过新媒体领域引进更多国外优质影片,他指出国内影视项目海外输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总体中国的电影质量越来越好,他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2017年海外电影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除了以往稳定的类型,还出现了像《摔跤吧,爸爸》这样的影片。一直以来我们在做另外一条战线,就是通过新媒体领域引进国外优质的影片。

 

各个国家都有很多非常优质的影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票房排名前五或者前十的影片中有很多质量很好,但是因为受到引进指标的限制,包括播放场次的影响等等,这些优质影片在国内还无法被观众看到,我们也是致力于把各个国家的优质电影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大量引进。

 

(捷成华视网聚副总裁金永全)

 

我们在2017年已经引进大约1000多部海外各个国家的电影,其中一些在自己的国家中收获的票房是非常高的,还有一些是获得各种奖项的,也有一些是知名导演、演员的作品。经过国家审批后,这些影片在2018年会陆续通过各种新媒体的视频网站、手机终端跟观众见面。优质的影片除了在中国票房市场得到回报,也应该让更多的中国观众能够观赏到,这是我们做国际影片引进的初衷。

 

叶禾卿:完片担保如何落地中国

 

FFI完片担保在好莱坞及全球已经有50、60年的历史,它是整个电影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连接资金、制作、银行及保险的重要环节。我个人在加入FFI之前曾经做了很多年的合拍制作,包括《007》、《环形使者》在内的等不少大片。

 

作为创意环节来说,让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好莱坞执行的流程,以及把控预算、核算成本体系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年前,FFI的董事长想看看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完片担保有没有可能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完片担保作为第三方,要保证一部影片按时、按预算完成,不超支,如果超支则由完片担保方赔付。这样的工作模式,就会对整个影片的制作流程提出要求,需要看到片方完整的剧本、拍摄计划、细节预算,以及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担保方要做好监管工作,才能保证导演和团队能够按照本来计划的流程来完成。

 

作为第三方力量,完片担保如果能有方法提出一些要求,可以帮助产业慢慢地把工业系统建立起来。中国电影现在处在非常快速的发展阶段,10年前500万元的预算就可以拍一部影片,现在2、3亿元都不算特别高的预算水平。

 

但如果预算越来越高,投资方又不是专业的电影公司,同时还有很多业外资金、金融界的基金进来,它们并不了解电影产业的制作过程,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第三方能够慢慢把流程梳理清楚,能够保证投资方投入的钱都用在整个制作上。

 

(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中国区总裁叶禾卿)

 

完片担保从产业的角度打通了投资、融资、制作乃至于发行的完整产业链。在国外,完片担保有很多银行贷款及各种融资方式,它们需要有一个第三方给它保证。还有很多政府都有资助以及退税政府的优惠措施,也需要第三方帮它做这块事情。

 

在国内,这两块领域现在还是一个空白,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以及跟各大电影公司及业外投资方一起把这个模式慢慢完善起来。我们最近跟万达青岛也在聊这个事情,它们有特别好的拍摄地点,有国际水准的标准摄影棚,又有很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家到那边去拍摄电影。如何实施这些优惠政策,说到底还是要有一套模式去实现它。

 

王彧:我曾经负责了三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的创投环节,第一届北京电影节时我们就曾经探讨过完片担保在中国的落地情况,但当时讨论这个话题确实太早了。简单讲,完片担保就像车辆的商业保险一样,一是如何投保,二是如何核保,三是如何理赔。

 

中国内地电影产业,对影片融资渠道还没有形成监督、管理的完善机制。如果观察2015—2017年的电影市场,就会发现很多非电影行业的投资,也就是其它行业的资本进入电影这个行业。这些资金对电影产业完全不懂行,那么制片人、影视公司,就要考虑如何说服这些非行业的资金参与这个市场,如果有完片担保意味着有了一块敲门砖,但完片担保并不能保证投资一定能赚钱。

 

蒋燕鸣:在国外,完片担保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但这里我要向在中国做这个事的泼点冷水。美国电影是完全的、标准化的工业流程、工业制作,但在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的电影行业目前可以说没有标准,它并不是非常标准化的制作流程。

 

比如有些电影开拍了剧本才有20页,或者根本没剧本,或者导演一拍脑袋说多拍三天,加几个内容超支了就由制片人出资,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制作中经常出现的状况。

 

当年吴宇森拍《赤壁》的时候,他就有完片保险,最后超支钱已经花完了,保险公司就要制止,不能拍了,保险公司就是要干这事的,每个星期汇报计划,保证按计划完成,它要监督你的拍摄。吴宇森说要坚持拍一星期,保险公司说要拍没问题,但是你要自己拿钱,结果吴宇森自己拿了100万拍后面船上的戏。

 

蒋燕鸣:做电影必须要了解好莱坞的游戏规则,中国电影还存在“假大空”

 

我们是第一家在美国好莱坞做发行的中国公司,当时在福克斯旁边租了一间非常大的办公室,安营扎寨,虚心向好莱坞电影学习流程、游戏规则。

 

想做好电影必须了解人家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去两趟拉斯维加斯、环球影城就完事。了解游戏规则以后,我开始做合拍项目,三年前我就买下一个在美国发生的故事,意大利面馆和中国面馆因为谁发明了面条引发了一场官司,其中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我们还加了很多“佐料”,比如爱情等元素。我们还计划开发中国送给华盛顿的大熊猫“泰山”的故事。

 

在美国,熊猫“泰山”非常有名,熊猫是中国元素,但它还是在美国发生的事情。我认为,就是这样一些有东方元素的、西方人又喜欢的题材很适合做国际合拍,我们就去开发这些东西。但是我也提醒大家,现在大家都觉得电影好赚钱,这么多人一窝蜂涌到这个行业,但十几年前根本不是这样。

 

我们踏踏实实做事,做我们喜欢的事,说缺钱不缺钱,说不缺钱也缺钱。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我自己投资,赔就赔,赚就赚。

 

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表面看很繁荣,实际上问题不少,比如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质量问题,我认为目前电影制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下降得很厉害。

 

当年我拍《集结号》时剧组是250人,预算5750万元,拍了4个半月,我不知道如果放在今天它的预算将会是多少。我前不久看到一个有800多人的剧组,各部门都有场工,场工加起来的人数是整个摄制组主创人员的5倍,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拍摄的质量?

 

陶云逸:投资影视是复星的战略选择

 

复星以前是医药板块包括国际投资,从2012、2013年复星整个战略提出布局健康、快乐、富足三大板块,聚焦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要切入影视行业呢?

 

我们认为这个行业虽然规模不大,但这个行业是火车头效应,它是大众文化消费、传媒的主要方式之一,于是2013年、2014年集团切入到影视行业中,这是投入影视行业的初衷。时机我们也进行了选择,正好是整个电影市场爆发的时间点,我们也在此时看到了市场的机会,而且看到的是未来的机会。

 

当时我们一方面是进入好莱坞的市场,国内布局虽然不多,但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布局还是做了很多,从上游投了主要的IP版权,投了影视制作环节,比如一些工作室、制作公司,在上下游都积极开展合作。

 

我们希望通过影视行业的布局,未来给我们的衍生品,比如主题公园,结合复星在旅游地产方面的强势资源,能够带来更多的IP层面的运营。

 

金永全:对中国电影产业持乐观态度

 

2008年到2018年期间,中国电影的质量、数量,包括屏幕数量、观影人次等,都发展得非常迅猛,我对中国电影产业抱有很大的期待。但这个过程很波折,2015年有显著的发展势头,2016年由于资本的影响,也出现“大IP”、“小鲜肉”等不合理的现象。

 

但最终电影产业的发展要回归优质影片本身,特别是在2017年国内出现很多非常好的影片,不管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等环节,都对影片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优质影片走向市场。但另外也有很多人更愿意花大价钱来请演员,而不一定愿意花那么多钱做剧本。产业总体的方向还是非常向好的。

 

对于中国电影向国外的输出,我们也一直在做。国内影视项目的输出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花很多精力去做,这个是很漫长的过程。现在中国的电影项目,在海外市场不管是院线的收入还是网络、电视、DVD等领域,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总体中国的电影质量是越来越好。

 

这些优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怎么能让国外的观众看到并逐步接受,这是一个过程,甚至需要国家相关的部门一起来带动做这个事情。现在我们做的大多数项目还是和市场不太匹配的,国家推的不一定是完全商业化的影片,企业推的虽然是商业化的影片,但是企业的资金力量、影响力,包括人员的配备能力还有所欠缺。

 

现在我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内的企业会大规模地推进国外市场,因为存在巨大的商业和市场的风险。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要逐步地推广,有一个让国外观众逐步接受的过程。

 

在《摔跤吧,爸爸》之前,印度影片在中国市场并没有那么强的影响力,有了这部影片以后,中国观众发现印度片子也很好。2017年引进一部优秀西班牙影片之后,大家对西班牙影片也有了新的认识,包括泰国的影片。

 

中国的影片同样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终究有一天国外观众能接受中国的文化,只要我们的作品足够好,这个过程要慢慢来,急不得,包括电影的制作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能把事情做得扎实一些,我相信中国影片的质量最终能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坚持制作优秀的影片,企业和政府能够形成合力一起推动的话,就会逐步打开海外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经过飞速发展,以愈发广阔的视野和坚实步伐,昭示着国际融合已步入新阶段。在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优质艺术电影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网生内容同样百花齐放,新趋势给产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期待中国电影的新征程,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华语电影市场杂志